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现在我国的污染现状而言想要保护绿水青山,环境污染第三地方治理是一条艰难的捷径。本文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探析。
传统治污模式要求企业自己建设治污设施来处理排放的污染物,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弱与技术水平低等现实因素导致治污的边际成本很高,他们根本无力承担。并且,企业本身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大化的市场主体,污染治理是一项完全无产出的纯粹投入,因此并不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所以企业常常想方设法逃避环保责任,政府已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监管,尽管如此企业的偷排漏报现象依然非常严重。故将治污功能抽离出来,交由专业第三方,排污企业就可以从污染治理中抽身,专注于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只要第三方的治污费用低于自建设施处理费用或者违法排污费用,企业就会选择第三方治理。
2.多中心公共经济理论
当研究对象涉及公共事物时,多中心公共经济理论认为公共经济并不仅仅是政府的垄断性经济,它也可以是混合性经济,私人也可参与其中,但是公共经济又有异于市场经济,它有着自身的运行法则。要弄清公共经济的内在逻辑,就需要把握公共物质的性质。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凡是多数人分享的事物往往是少数人关照的事物,言外之意表明,物品的性质和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倾向有密切联系。由于公益物品是相对私益物品而言的,因此,在与私益物品的比较中我们得到对公益物品性质的认识。,就是否排他性而言,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必要特征,不具有排他性:一物品的提供,任何人都能够从其得益。第二,就是否具有共用性而言,公益物品则具有这方面的肯定属性,共用性:一个人能够享用某一物品并且没有权利阻止别人享用。排他性可以区分为可排他性与不可排他性,共用性可以区分为可分的共同使用与不可分的共同使用,所有物品据此组合可以在逻辑上归为四个类属:即排他与使用可分物品如衣物;排他与使用不可分物品如收费公园;排他不可与使用可分如公共池塘资源;排他不可与使用不可分如国防。第三,公益物品的可选择性是很有限的。当物品共同使用不能排斥时,人们在使用消费上是没有选择空间的,所以就会有被迫消费的情况产生,这个时候,制度的安排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就会会产生明显影响。公益物品的难以排他以及共同消费给管理提出了难题。如果按照理性原则去行动,人们就有积极性“不合作”与“搭便车”,公共物品就会成为“少人关照的事物”。很明显,市场法则无法解决高质量公益物品的供应问题,这就需要求助于集体行动以应付不合作问题。
3.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源自于“专业化”的存在。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双方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前者向后者支付治污费用,后者向前者提供污染治理服务,形成双向监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由专业的第三方来进行专业治理是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首要选择。
更多备考知识查询:http://www.z***/guizhou/
第三方治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探究
贵阳考研/公务员相关信息
7月24日
2022-04-19
2022-04-18
2021-09-29
2021-09-27
2021-09-13
2021-09-02
2021-08-30
2021-08-26
2021-08-25